首页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1-03-15 07:37:19
来源:
石渠县人民政府
阅读数:
2520次
字号:
收藏
打印
分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温馨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〇二〇年五月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委托单位石渠县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院长

分管副院长江腊海

项目负责人:

编制人员       

             刘小恺  佘红英   邓地娟


20199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贯彻 “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我省位于黄河上游流域,属于生态涵养区,其中甘孜州境内的石渠县地处川、青、藏三省区结合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主体部分,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石渠是长江、黄河源区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东亚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长江源头雅砻江、金沙金和黄河源头查曲河的重要源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最宝贵的水资源涵养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思路,在将黄河上游建成我国生态保护屏障的发展战略中,甘孜州黄河流域应该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目的进行天然植被保护和湿地恢复,切实利用高寒草甸湿地的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洪枯比例的生态功能,为改善黄河的水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要求,围绕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6226号)中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结合石渠县实际情况,编制《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报告根据石渠县水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当前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20202022年水生态保护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对相关项目进行了内容梳理和实施计划制定,以保障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


第一章  总论....................................................... 1

1.1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

1.1.1 项目建设的背景........................................ 1

1.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2

1.2 指导思想.................................................... 3

1.3 基本原则.................................................... 3

1.4 相关依据.................................................... 4

1.4.1 相关法律.............................................. 4

1.4.2 相关政府文件.......................................... 5

1.4.3 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6

1.4.4 相关项目规划、技术资料................................ 7

1.5 项目实施范围与时限.......................................... 7

1.6 主要内容.................................................... 7

1.7 项目目标.................................................... 8

第二章  流域水环境概况............................................ 10

2.1 自然地理概况............................................... 10

2.1.1 地理区位............................................. 10

2.1.2 水系组成............................................. 11

2.1.3 地形、地貌........................................... 12

2.1.4 地质情况............................................. 12

2.1.5 气候特征............................................. 12

2.1.6 土壤特征............................................. 13

2.1.7 植被类型............................................. 13

2.1.8 珍稀物种............................................. 14

2.2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14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7

3.1 需求性分析................................................. 17

3.1.1 湿地退化现状......................................... 17

3.1.2 草场沙化情况......................................... 18

3.1.3 高原属兔危害......................................... 18

3.1.4 水土流失严重......................................... 19

3.1.5 生物多样性减少....................................... 19

3.1.6 流域环境监管能力薄弱................................. 19

3.2 必要性分析................................................. 19

3.2.1 是构建黄河上游水源安全和生态屏障的需要............... 19

3.2.2 是构筑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需要......... 20

3.2.3 是促进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流域生态功能与服务的需要 20

3.2.4 是提升流域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21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

4.1 有利条件与可行性........................................... 22

4.1.1 政策保障............................................. 22

4.1.2 组织管理保障......................................... 22

4.1.3 工作基础............................................. 23

4.2 不利因素与应对策略......................................... 23

4.2.1 不利因素............................................. 23

4.2.2 应对策略............................................. 24

4.3 结论....................................................... 25

第五章绩效目标.................................................. 26

5.1 生态环境效益目标........................................... 30

5.2 投融资效率目标............................................. 30

5.3 管理效力目标............................................... 31

5.3.1 项目长效管护机制建设................................. 31

5.3.2 环境执法监管建设..................................... 31

5.3.3 地方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31

5.3.4 建成环境监管机制..................................... 32

5.3.5 鼓励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32

5.4社会效应目标............................................... 32

第六章技术路线与主要措施........................................ 33

6.1 技术路线................................................... 33

6.2 主要措施................................................... 34

6.2.1 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34

6.2.2 保护和修复草地生态系统............................... 34

6.2.3 防治水土流失......................................... 35

6.2.4 保护生物多样性....................................... 35

6.2.5 完善监管体系......................................... 35

第七章效益分析.................................................. 36

7.1 生态效益................................................... 36

7.2 社会效益................................................... 36

7.3 经济效益................................................... 37

第八章保障措施.................................................. 38

8.1 组织保障................................................... 38

8.2 政策法规保障............................................... 39

8.3 技术保障................................................... 39

8.4 资金保障................................................... 40

8.5 人才保障................................................... 40

章  项目内容与实施计划........................................ 41

9.1 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 41

9.1.1 保护岸线划定......................................... 42

9.1.2 鼠虫害调查监测....................................... 42

9.1.3 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43

9.1.4 流域生态状况评估..................................... 43

9.2  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 44

9.2.1 湿地恢复工程......................................... 44

9.2.2 沙化治理............................................. 44

9.2.3 鼠害治理............................................. 45

9.3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45

9.3.1 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设................................. 46

9.3.2 野外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46

9.3.3 监管平台研发......................................... 46

9.4 实施计划................................................... 47

9.4.1 建设期............................................... 47

9.4.2 进度安排............................................. 47

第十章投资管理.................................................. 48

10.1 投资测算.................................................. 48

10.1.1 测算依据............................................ 48

10.1.2 估算原则............................................ 49

10.1.3 投资估算............................................ 49

10.2 资金筹措.................................................. 50

10.3 加强监管.................................................. 50

10.4 项目招投标管理............................................ 51

10.5 项目验收.................................................. 51

第十一章 结论及建议............................................... 52

11.1 结论...................................................... 52

11.2 建议...................................................... 52

11.2.1 建设期.............................................. 52

11.2.2 运营维护期.......................................... 54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建设的背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全国的发展战略布局,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生态环境部2019819日召开部党组(扩大)会议强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要研究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统筹谋划。

习近平总书记2019918日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汉、回、藏、蒙古、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10%左右。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9年度中央环保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环办科财函〔2019474号)(以下简称《储备库建设通知》),甘孜州政府高度重视储备库工作,明确甘孜州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申报工作并组织环保部门和技术专家对符合入库条件的水体及相应的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确定申报范围,并对符合入库条件的水体进行了现场调研、分析,开展《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保障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1.2 项目建设的意义

加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是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新的重要举措,是坚决守护绿水青山,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报告》的编制,将有序指导甘孜州甘孜州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从源头改善黄河水资源,对于构建黄河源头生态屏障和维护黄河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甘孜州开展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不仅提高了甘孜州黄河流域周边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大力扶持生态产业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使牧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标准,促进村民文明程度的提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更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山水林田湖草”全域治理、提升川西北“三生”融合发展、加强湿地保护、普惠民生福祉的迫切需要。

1.2 指导思想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目标,以“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指导思想,结合甘孜州黄河流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方针,以生态保护、沙化治理、湿地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领域为重点,提出相应的保护、治理和管理措施,为保护好黄河源头提供坚实保障。

1.3 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统筹兼顾、分期实施,着力推进综合整治重点工程。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充分衔接流域现有规划和相关政策规划,结合甘孜州黄河流域实际情况,以天然湿地保护与修护为重点,同时兼顾周边饮用水水源安全、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等方面,采取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模式,优先推动重点区域,后一般区域的次序,梯次推进,争取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力争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据流域地理环境现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分类指导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同时要凸显地方特色,选择经济实用的、适合本地的设施和技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3)经济实用,维护简便。综合考虑石渠县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流域范围和农民需求等,合理选择技术成熟可靠,投资小见效快,管理方便、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易于推广的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有效提高运维效率。

4)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注重公众参与,发挥基层群众的创造才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和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机制,保障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顺利实施。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机制,充分调动村民自觉性、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村民全程参与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

5)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推进投融资和建设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1.4 相关依据

1.4.1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月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畜离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

《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 20179月修订)

1.4.2 相关政府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国函〔201334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报告》(国办发〔201689号)

《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环水体〔201718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0983号)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四川省实施报告》(川府函〔2013105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工作报告的通知》(川府发〔201559号)

1.4.3 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TJ/T 81-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9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 388-2018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

《四川省用水定额(修订稿)》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5-2010

《高原属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DB 51/T 1090-2010

《全国草原鼠虫害固定监测点工作报告》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环办〔2014111号)

1.4.4 相关项目规划、技术资料

《石渠县统计年鉴》(2018

《石渠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石渠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报告》

《石渠县退牧还草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5年)》

《石渠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9-2020年)》

《石渠县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2017-2020年)》

《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建设规划》

《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

《四川省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书》

《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四川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5年)

1.5 项目实施范围与时限

实施范围: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实施范围为位于甘孜州石渠县长沙贡马乡和呷衣乡境内的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达1688.8平方公里。

实施年限: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基准年为2019年,部分统计数据以2018年为准,项目实施年限为2020-2022年。

1.6 主要内容

通过对甘孜州黄河流域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流域基本现状调查、踏勘,同类型成功案例对比参照,确定本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及可行性报告。

1.7 项目目标

通过对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解决甘孜州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黄河上游水质安全,保障生态屏障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推进江河湿地修复治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强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体系以及流域监督与管理机制。

本项目计划实施生态修复、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生态产业三个方面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后的总体目标如下:

1)水生态空间修复及保护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率达到80%,退化草原治理率达到80%;草地退化和湿地退化萎缩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

2)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确定主干流的监测断面,划分小流域水功能区域控制单元,明确水质保护目标,定期监测与治理,使得甘孜州黄河主干流和各支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要湖泊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3)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甘孜州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质量不低于现状水质,甘孜州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甘孜州黄河干流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河道范围内污水无直排、水域无障碍、堤岸无损毁、河底无淤积、河面无垃圾、绿化无破坏,逐步建成完善的水环境信息系统。

4)流域监管信息化。建成流域监管平台与基础信息数据库,大大提高流域监管工作效率,逐步实现流域内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污染源信息公开化,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对流域监测报告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外部监督。

5)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建成。建立健全河湖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和完善河湖保护技术和管理规范体系,加大河流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完善重点流域协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河流上下游政府和各部门信息共享、联动联治;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联合执法,建立多部门、常态化、严格的河湖管理保护联合执法体系和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建立监管巡查制度,实现对河道管理的动态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第二章流域水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区位

石渠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交界结合部,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省玉树、称多、玛多、达目一市三省接壤,南靠德格县并与西藏自治区的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色达县、德格县毗邻,地理位置东经97°20´00"-99°15´28",北纬32°19´28"34°20´40"之间。县城驻地尼呷镇,距州府所在地康定696公里,距省会成都1070公里,省道S217线贯通全境。全县幅员面积25141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200米,是四川省面积最大和海拔最高的县;全年日照时数2410253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5%57%,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46℃,无绝对无霜期。

甘孜州黄河流域位于石渠县境内与青海省接壤,流域面积达1688.8km2,年均径流量10.4m³/秒,水资源总量达4.42亿m3。甘孜州黄河流域位于石渠县境内巴颜喀拉山以北,西部与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保护分区接壤,北部与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分区接壤,东部与青海省达日县接壤,南部与石渠县长沙贡玛乡、呷衣乡接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7°3942~98°2635″和北纬33°5046~34°2040″之间,海拔范围介于4320~5250米之间。

甘孜州黄河流域属于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以淡水草本沼泽湿地类型为主,是我国湖泊最多、密度最大的湿地之一,是我国独特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之一。星罗棋布的高寒湖泊是黑颈鹤、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境内广袤的草场是周边游牧民懒以生存的基础,根据“夏季逐水草而上,冬季避严寒而下”的季节性放牧规律,每年夏半年(5-9月),牧民便会携带帐篷跋涉到甘孜州黄河附近驻扎,与对面青海省的牧民对峙(主要是为了不让双方互相侵占草场),然后再逐渐回到居住点过冬。

2-1  甘孜州黄河流域地理区位图

2.1.2 水系组成

甘孜州黄河流域涉及黄河一级支流1条,二级支流5条,三级支流4条,四级支流2条,五级支流1条。其长度与行政区分布见表2-1

2-1甘孜州黄河流域502以上河流长度及分布情况

河流名称

干支级别

流经各行政区干流长度(㎞)

流域涉及行政区面积(㎞2

长度

流域面积

热曲

1

长沙贡马乡

91.01

长沙贡马乡

1685.1

呷衣乡

3.8

玛拉基

2

长沙贡马乡

27.14

长沙贡马乡

107.1

呷衣乡

1.4

浪敲沟

2

长沙贡马乡

26.33

长沙贡马乡

111.7

汪穷玛

2

长沙贡马乡

43.39

长沙贡马乡

214.5

下曾沟

2

长沙贡马乡

18.79

长沙贡马乡

59.9

查曲

2

长沙贡马乡

60.42

长沙贡马乡

206.9

巴阿沟

3

长沙贡马乡

30.83

长沙贡马乡

68

哈特

2

长沙贡马乡

56.27

长沙贡马乡

620.4

哥得尔给曲

3

长沙贡马乡

8.13

长沙贡马乡

10.1

白崖龙

3

长沙贡马乡

46.33

长沙贡马乡

381.2

马摩柯沟

4

长沙贡马乡

18.46

长沙贡马乡

50.4

龙加根麦

4

长沙贡马乡

32.62

长沙贡马乡

164.7

加多龙洼沟

5

长沙贡马乡

22.83

长沙贡马乡

78.1

2.1.3 地形、地貌

甘孜州黄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全境由西北向东南秦谢,呈高原宽谷剥蚀地貌。流域背靠巴颜喀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弧形绵延于流域南面,是黄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概山为古夷平面上的残留山,在随青藏高原抬升的同时受到剥蚀,山脊绵延起伏于海拔5000~5300m之间。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基面高差620m,其特征为中山窄谷向低丘宽谷过渡,逐渐走向开阔平坦,形成巨大的槽谷地貌。原面地域辽阔,丘顶多浑圆,谷坡大多小于30°,谷底与谷顶相对高差一般在300米左右,谷底河流两岸多有阶地发育,浅丘宽谷,形成典型的丘状高原和平原。

2.1.4 地质情况

流域内地层发育单一,古生代地层仅见二叠系,中生代地层只有三叠系出露,新生代地层分布广但较零星,其成因类型多样。甘孜州黄河流域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三江地槽褶皱系玉树-义敦优地槽褶皱带、邓柯-木里地背斜带、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山地槽褶皱带、石渠-雅江地向斜带、马尔康地向斜带。

2.1.5 气候特征

甘孜州黄河流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北亚热带气候区,由于深居内陆和地形大幅抬升,气候的水平地带性为垂直地带性所代替,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气候特点,降水量随着季节变化突出,形成冬干夏雨,干冷季分明。夏半年(5~10月)降水量集中,气温相对较高,降水量占全年的90%以上。年均气温-8.7~5.6℃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5.5~11.0℃,最冷月-9.0~-16.0℃;年均总降水量390~770mm;常年日照时数为2410~2530h,日照为55%~57%,比四川省内盆地多一倍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150~170千卡/平方厘米,是我省也是全国日照最多、光能充足的地区之一。无绝对霜期,冷季漫长,暖季较短,无明显四季之分。

2.1.6 土壤特征

流域内土壤发育的环境呈现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气候与植被的垂直与水平变化及历史成因。除了经度和纬度的水平变化外,叠加的水热条件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是普遍的,导致土壤发育的垂直变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孕育了从亚热带到高山冰缘环境的各种类型土壤。可以划分为两大系统,即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统,包括高原面上各种草被下发育的高寒土类。

土壤以自然土壤为主,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灰岩、砂页岩、板岩、石灰岩等,土壤粗骨性强、多石砾、碎屑,图土层浅薄,质地含沙带壤,粒状结构,保肥保水力差。土壤含有机质从河谷到草甸逐渐增多,较为丰富,潜在养分高,但活力差,一般缺磷、多钾、少氮,养分比例失衡。流域内土壤共分为6个大类,11个亚类,土类有:暗棕壤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沼泽土。

2.1.7 植被类型

甘孜州黄河流域没有森林植被分布,主要以高寒草甸植被、湿地沼泽植被以及高山灌丛植被类型为主要特征植被。

草甸植被主要建群植物有莎草科嵩草、苔草,禾本科的披碱草、早熟禾,毛茛科植物及莲座状垫状杂类草为主。

高寒草甸草地类是该流域主要草地类型,由于该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和高海拔,在气候寒冷潮湿的情况下,多生长耐高寒的多年生中生性草本植物,并形成草甸。天然草地群落特征表现为草层密集,低矮,莎草科牧草草层高度一般为5~10厘米,禾草、杂草可达10~15厘米。

高山灌丛主要灌丛植物种类有金露梅,环腺柳、沙棘、管花忍冬、高山绣线菊等,且这些植物受高海拔影响均有矮化现象,尤其是管花忍冬,高度只有10厘米左右。

2.1.8 珍稀物种

流域内的独特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稀有物种。其中藏野驴、藏羚、野牦牛、白唇鹿、马麝、雪豹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马熊、石貂、小爪水獭、兔狲、猞猁、漠猫、金猫、白臀鹿、藏原羚、岩羊和盘羊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境内国家Ⅰ级鸟类有:黑鹳、中华秋沙鸭、四川雉鹑、斑尾榛鸡、金鵰、玉带海雕、白尾海鵰、胡兀鹫、黑颈鹤和绿尾虹雉。

由于流域所处的高海拔,高寒特殊地理位置,境内珍稀濒危植物并不多。仅有红花绿绒嵩、裂瓣角盘兰、宽萼角盘兰和广布红门兰四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除此之外,境内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资源: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当归、大黄等。

2.2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石渠县幅员面积25191平方公里,下辖洛须、扎多、扎格、扎麦4个片区工作委员会,色须、温波、蒙宜3个寺管会,尼呷、洛须、色须、虾扎、温波、阿日扎、蒙宜7个镇,起坞、宜牛、新荣、瓦须、长须干玛、长须贡玛、长沙干玛、直达、奔达、正科、麻呷、德荣玛、格孟、呷依、长沙贡玛15个乡(场);有16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101294人、户籍人口数95720人。自然增长率5.12%,计划生育率达到85.04%;境内民族构成有藏、汉、彝、回、苗、羌、仡佬、土家等民族,在总人口中藏族占比达到9成以上。

201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总值9.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4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1.78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45万元,增长8.1%;第三产业3.67亿元,增长7.2%。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亿元,增长4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7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185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550元,增长12%

甘孜州黄河流域总面积1688.8km2,其中有1685.1km2位于石渠县长沙贡玛乡,余下的3.8km2位于石渠县呷衣乡。

长沙贡玛乡位于石渠县北部,幅员面积5123.07km2,平均海拔4500m左右,年平均气温-2℃,其始建于1959年,全乡辖查拉、查堆、约瓦、口司、色更、查格、查麦、岗青、绕瓦9个自然村,总人口4549人,其中农村人口4106人。1991年前,乡人民政府驻查拉自然村,1992年乡人民政府迁驻查麦自然村。长沙贡玛乡为石渠县幅员最大的乡,有著名的巴格嘛呢墙,是目前藏区最长最大的嘛呢墙;有著名的千里草原“口司塘”,属黄河、长江分水岭地带;境内有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和长江源头地区的水源地之一,水资源及其丰富;气候严寒,风雪成灾是其境内显著特点。长沙贡玛乡牧业以养殖牛、羊、马为主,盛产中药材、菌类,如虫草、贝母、大黄、白菌等。

呷衣乡同样位于石渠县北部,东面与长沙贡玛乡相邻,幅员面积2388.15km2,平均海拔4500m左右,年均气温-1.6℃。全乡辖呷衣、八若、俄青3个村民委员会共8个行政村,总人口5690人,其中农村人口5137人。呷衣乡出产名贵药材,如虫草、鹿茸、贝母等,并有巴若寺及甘孜州黄卡温泉等景点。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 需求性分析

3.1.1 湿地退化现状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治土壤侵蚀、讲解污染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讲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甘孜州黄河流域属于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以淡水草本沼泽湿地类型为主,是我国湖泊最多、密度最大的湿地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特别是作为珍稀水禽的栖息地、繁殖地和越冬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现场调查来看,由于坡面径流、河流和冰雪融水对湿地进行长期冲刷,流域内湿地逐步形成大小不一的冲蚀沟,沟蚀现象明显,沟深普遍在1~4米,沟宽普遍在1~40米,由于这些自然沟蚀的存在和逐步呈现出来的扩大加深的趋势,原本补充湿地的水源大都顺冲沟流走,使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部分高原湖泊出水口受侵蚀影响逐年下切,湖泊水位下降明显,面积萎缩严重。加之放牧、鼠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流域内湿地总体呈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主河道水流减弱、局部湿地面积减小、局部湖泊水位下降,湿地植被向草地、沙化地演替。

3.1.2 草场沙化情况

每年夏季(5~9月),当地牧民会集中到甘孜州黄河流域附近进行放牧活动,高峰时期流域内牲畜数量接近10000头,对草地践踏严重,破坏了草场植被、增加了草场沙化的危险性。其次牧民的采摘活动主要集中在高山草甸上,每年的5~6月是采摘虫草的季节,7~9月是采摘白菌的最佳时期,这期间每天都会有几十上百人在草地进行采摘活动,对草地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加之该地的高海拔特征,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这样植被被破坏的区域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草地沙化,从而降低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

3.1.3 高原属兔危害

甘孜州黄河流域乃至整个石渠县的草甸内都有大量的高原属兔分布,该物种每年繁殖1~2次,每窝产仔1~8只,在集中分布区域每公顷达1000只以上,天气较好时,几乎随处可见。高原属兔主要以禾本科及豆科植物为食且其取食和构筑洞道的挖掘活动发生在距地表4-16厘米的土层内,在这一土层内各牧草的根系生物量占总根系生物量的90.7%,从而破坏植物根系、干扰牧草的生长,是危害高原草甸的主要兽类;其次与牲畜争食牧草,是很多自然疫病的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

3.1.4 水土流失严重

甘孜州黄河流域所在的石渠县是四川西部最寒冷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以沟蚀、面蚀、风沙及原地荒漠化组成的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成为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加之草原鼠虫害危害严重,湿地、草地变成次生裸地,即黑土滩,由于害鼠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推出地表土丘,破坏草皮,造成土层蹋陷与水土严重流失,从而加速了草原草地荒漠化的形成。

3.1.5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湿地被破坏,草地退化,加之人为地对虫草、白菌等药材的采摘严重影响了流域附近的生态平衡,该区域生物及其种群数量呈现锐减状态,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目前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种数的20%以上,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而随着高寒生物物种资源的灭绝与濒危,高原生物适应高寒生境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等遗传基因优势也受到威胁。

3.1.6 流域环境监管能力薄弱

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丰富,覆盖范围广,地理位置特殊,监管难度高。目前没有专门的监测人员负责流域监管工作,导致流域水质量基础数据稀少、难以获得全面的流域水环境现状数据,基础数据的缺失是对流域进行监管的极大障碍,同时还缺乏信息化流域监管平台,使得对于整个甘孜州黄河的管理工作也很难开展。

3.2 必要性分析

3.2.1 是构建黄河上游水源安全和生态屏障的需要

甘孜州黄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属青藏高原丘陵区,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之一,位于长江、黄河上游河源区域,为长江、黄河上游源头地区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区,流域生态安全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黄河上游水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流域内天然湿地退化萎缩日趋严重,对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到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实施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从而提升流域内湿地水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流域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是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迫切需要。

3.2.2 是构筑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需要

甘孜州黄河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被誉为“东亚水塔”的青藏高原,与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心地带相连,是雅砻江和黄河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四川“四区八带多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关键地区。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过度放牧等原因,甘孜州黄河流域草地、湿地逐渐萎缩,严重威胁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安全。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是贯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四川“四区八带多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迫切需求。

3.2.3 是促进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流域生态功能与服务的需要

甘孜州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流域内共有脊椎动物208种,其中兽类44种、鸟类155种、两栖类3种、鱼类6种,与具有相同或相似地理条件的其它自然保护区相比,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流域内维管植物共计47科,165属,441种。其中,被子植物43科、160属、436种(双子叶植物35科,128属,333种;单子叶植物8科,32属,103种);蕨类植物4科、5属、5种。流域内有大型真菌724种。甘孜州黄河流域是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玉带海雕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甘孜州黄河流域泥炭储藏量非常高,是大气重要的碳汇,对维持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而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逐步解决湿地岛屿化的问题,规模化恢复沼泽湿地,对珍稀物种保护、基因资源保存、提升湿地碳汇功能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项目建设,可以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进一步增强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3.2.4 是提升流域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19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并明确提出,要强化国际重要湿地监管,加强科研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年代监测机制,逐步实现国际重要湿地的精准保护和管理。受制于石渠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甘孜州黄河流域在管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总体还无法满足客观需求,极大地制约了流域内湿地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项目建设将深入贯彻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紧扣建设“最美高原湿地”战略定位,将使流域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提高甘孜州黄河流域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水平,逐步实现保护管理科学化、管理制度合理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4.1 有利条件与可行性

4.1.1 政策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中央相继修订或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省委、省政府近年相应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在省委、省政府2019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特别指出: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甘孜州围绕创建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全国率先编制《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引领,对全州生态文明建设作了具体规划。

4.1.2 组织管理保障

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牵头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流域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组织和推进。按照职责明确分工、指挥灵活统一、信息灵敏畅通、决策准确及时、人员结构精兵简政的要求,合理协调相关各政府部门,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保持沟通,保证该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草原管理工作以村组为基本单元实行,由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草管员按《石渠县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执行,由县草补办、县草原站、草原监理站进行不定期抽查。严厉打击偷猎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犯罪分子,保障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顺利开展。

4.1.3 工作基础

石渠县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在生态保护、林业建设和草地“三化”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十二五期间,依托湿地恢复工程建设、鼠荒地治理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典型区域生态退化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近年来,通过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多个乡镇开展了人工饲草地建设、草地补播、黑土滩治理、毒害草治理,累计实施面积超过50万亩。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166个村、2万余户牧户。上述工作和工程涵盖从封育补播、林草植被恢复、畜草建设、湿地恢复、效益监测、沙生草类植物收集、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方面,使得实施单位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有经验的队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2 不利因素与应对策略

4.2.1 不利因素

项目实施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匮乏严重

石渠县作为四川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的县,长期以来难以吸引足够的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限制了湿地生态建设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2)气候变化加剧

相关研究表明石渠县的自然生态状况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扰动。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控性、不确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存在广泛性和滞后效应,对项目的预期实施效果产生干扰。

3)年均施工期短

石渠县气候条件艰苦,绝对无霜期极短,土壤封冻时间较长。年降雨量570mm,且80%都集中在6-9月,每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有效施工时间非常有限。

4)鼠害严重

鼠害是石渠县天然草地的主要生物灾害,近年来,受草地利用不合理、长期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草地鼠害一直处于偏重危害的态势,并呈现出种类多、分布广、面积大、危害重的特点。

4.2.2 应对策略

1)引进扩充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吸纳本土人才到湿地生态建设队伍,提高人才队伍工作待遇和生活保障,多形式、多途径开展能力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和保护区管理局应切实加强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和讲座,提高人员业务水平。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到县域内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机制。

2)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生态监测网络,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长期定位观测与机理研究,对项目工程的生态效应进行定期评估,以获得全面的科学数据用于指导湿地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

3)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规范项目实施。结合石渠县在生态保护、林业建设和草地“三化”治理等方面已有的设备设施,通过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形成有效示范。规范建设市场机制,对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实行招,促使承包商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缩短工期。

4.3 结论

项目建设在政策和技术、管理上有保障,前期工作积累与基础设施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在对项目实施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因此,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第五章绩效目标

根据《甘孜州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孜藏族自治州实施报告》的要求,结合《四川省打赢碧水保卫战役实施报告(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在重点流城水污染防治方面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1)专项整治“10+1"重点行业。强化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效果,促进和提高重金属和高浓度、高盐、难降解废水处理。对工业循环用水大户和涉磷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总磷污染源数据库,实施循环水非磷配方药品替代改造,强化工业循环用水监管和总磷排放控制;从严控制新建、改建、扩建涉磷行业的项目建设,总磷超标地区执行总磷排放减量置换,2020年底前,推进安装总磷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2)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2020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涉磷工业集聚区应增加总磷自动在线监控装置;逾期未完成的,国家、省、县将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

3)加快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2020年底前,完成安装总磷自动在线监控装置,达到实际处理运行负荷和处理效率要求并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县本级辖区内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III类标准的城镇,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到2020年,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0%、建制镇达到35%

4)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对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城镇新区建设均实施雨污分流;到2020年,全州县城建成城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5)推进污泥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全面清理取缔非法污泥堆放点。

6)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督促各乡(镇)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在散养密集区,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实施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等环境整治。到2020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

7)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推进全州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重点乡(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连片整村推进示范,每个示范乡(镇)建立粮油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核心示范区、带动面积由农业部门制定。

8)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控制,减少入河污染负荷,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建制镇达到60%

9)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取用水总量控制。到2020年,保证全州用水总量控制在3.46亿m3以内。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方,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

10)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融资担保基金的支持,按省级工作安排推进我州环境保护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质押融资担保;在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工业集聚区污染防治、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积极推动采取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授予开发经营权益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水环境保护投入,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11)健全节水环境保护领跑者制度。通过宣传、推广、适当政策激励和加强监管,鼓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工业集聚区用水效率、排污强度等达到更高标准;选择使用量大、减排潜力大、环境标准完善和环境友好替代技术成熟的产品,以水体污染源头削减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领跑者"示范。

12)落实流域协作机制。落实四川省甘孜州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全流域统一监测、信息共享、环境影响评价会商、联合执法、应急联动;落实国家、省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3)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门统一规划各种市控考核、评价监测断面(点位);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生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生物毒性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能力;县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具备109项指标全分析能力,实现全州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全指标分析。自然资源部门按照职责开展相关地下水监测工作。

14)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制定环境监测、监察、应急等专业技术培训年度计划,对环境监测、监察人员实施全覆盖培训,严格落实执法、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新增监测设备和项目实行上岗考核;加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以及工业集聚区或人口上万的乡镇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察工作;构建网格化监察体系,全州组织开展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重点流域的河流断面逐步实现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全覆盖。

15)深入推进污染物总量控制。完善污染物统计监测体系,健全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移动源等各类污染源信息化管理体系;继续控制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水污染物,并根据省厅工作安排实行按容量控制总磷污染物排放。

16)防范环境风险。对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检测、调查和风险年度评估,落实防控措施;按国家对现有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的结果,认真执行国家公布的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要求,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

17)加强许可证管理。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改善水质、防范环境风险为目标,将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排放去向等纳入许可证管理范围;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按国家统一要求按时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18)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研究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划分流域重点控制单元,实行精细化、差别化管理;对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重金属及其他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对重点湖库和出现轻度富营养化湖库及总磷超标的湖库等实施总氮、总磷控制。到2020年,金沙江、长江干流(四川段)水质总体达到优良。

19)控制渔业养殖环境影响。大力发展池塘养殖,加快老旧池塘改造,完善池塘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养殖技术,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开展专项整治,依法规范、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

20)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水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县建成区的水体排查,相关乡()政府应组织将排查出的黑臭水体名称、治理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向社会公布。水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督促各地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湿地净化、滨河景观打造等措施加强整治,各乡(镇)在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实现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各级人民政府应每半年公布黑臭水体治理进展情况。

5.1 生态环境效益目标

1)水生态空间修复及保护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率达到80%,退化草原治理率达到80%;草地退化和湿地退化萎缩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

2)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确定主干流的监测断面,划分小流域水功能区域控制单元,明确水质保护目标,定期监测与治理,使得甘孜州黄河主干流和各支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要湖泊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3)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甘孜州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质量不低于现状水质,甘孜州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甘孜州黄河干流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河道范围内污水无直排、水域无障碍、堤岸无损毁、河底无淤积、河面无垃圾、绿化无破坏,逐步建成完善的水环境信息系统。

5.2 投融资效率目标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的90%申请省级环保专项资金,余下的10%由地方政府配套,州财政部门汇同相关部门统筹安排每年下拨的各专项和支农资金,鼓励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尚不足部分考虑争取环保企业或环保组织支持,大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加入,保障资金能按时到位,项目能有序开展。项目建设期为2020年至2022年,截止202212月,已入库项目必须全部建设完成。

5.3 管理效力目标

5.3.1 项目长效管护机制建设

政府推动。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引领、法治引导、制度落实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统筹主导地位。确保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科学、规范、长效推进。

部门协作。切实发挥县、乡(镇)级相关部门职能,加强对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特别是项目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的指导、督促,协助各村(社区)推进综合整治项目发挥积极作用。

群众主体。坚持公众自愿,积极引导体现公众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县(市)、乡镇、村三级在组织实施和监督落实方面的关键作用,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维护美丽家园。

分级管理。加强县、镇、村三级组织领导,县级负责长效管护业务指导,镇级对长效管护工作负总责,村负责具体管护。

社会参与。有效结合甘孜州黄河流域发展任务,积极宣传和吸引社会各界以不同方式参与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形成互帮互助、共促共赢的良好氛围。

科学运作。探索实施甘孜州黄河流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护的市场化、公司化操作,提高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运行效率。

5.3.2 环境执法监管建设

开展地方立法,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每年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

5.3.3 地方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积极参与甘孜州黄河流域水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定期会商、联动联治,推动流域统监测信息共享、环境影响评价会商、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

5.3.4 建成环境监管机制

积极落实“国家督查、省级巡查、市级检查"的环境监督执法机制;强化各级环境保护、公安、检察、监察等部门协作,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在公安、检察部门明确办理环境案件的工作机构;加强对乡镇政府、园区管委会和县级有关部门、单位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实行通报、约谈和公开曝光制度。

建立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平台,2020年起,全州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现企业在线监控;甘孜州黄河流域的河流断面逐步实现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全覆盖。

5.3.5 鼓励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依法公布水环境信息。石渠县有关部门定期公布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部门按职责督促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5.4社会效应目标

过本报告的实施,增加石渠县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绿色流域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娱乐、美学、教育和科研价值。


第六章技术路线与主要措施

6.1 技术路线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摸清流域水文情势、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水环境问题清单并确定报告编制的目标,提出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内容、目标、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技术路线见图6-1

6-1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

6.2 主要措施

6.2.1 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湿地资源仍处于需要抢救性保护阶段,保护现有湿地面积不再减少是黄河源头流域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做到以遏制湿地萎缩与退化趋势、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维护河湖生态健康为重点,开展流域内湿地、河流、湖泊的保护与管理体系及能力建设。推进河流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流、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恢复河流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和人工湿地建设,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加强河流生态保护,系统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

流域内水质也是密切关注的重要保护内容。流域内湿地、河湖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黄河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境内各种生物的栖息繁衍。定期开展流域内湖泊富营养化调查,加强湖泊富营养化生态修复与治理,长期监测,保持流域内的生境完整性。

通过对自然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使流域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现有自然湿地、河湖面积,并积极地发挥其生态效能。

6.2.2 保护和修复草地生态系统

以遏制草地退化、实现草畜平衡、提升草地生态功能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全面开展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大力实施退牧还草、草原鼠虫害防治等重点工程,加强退化草地、鼠荒地治理,开展休牧、划区轮牧、退化草地改良、人工饲草基地、牲畜棚圈、水土保持、高海拔原生植被恢复等系列草地生态治理和建设工程,促进草地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遏制草地生态退化,恢复并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产出水平。

6.2.3 防治水土流失

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坡面水系工程、灾害治理工程、生态修复措施及保土耕作措施,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6.2.4 保护生物多样性

流域所处的高寒沼泽和草甸湿地区域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分布着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多种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且种群数量大,是流域内的重点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保护该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任务有:加强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开展物种资源调查,摸清生态本底资源;推进流域保护的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加强流域内监督管理,开展流域常态性遥感监测;开展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拯救保护及栖息地恢复;建设规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禁异地放生;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监管,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及其产品的认证标识。

6.2.5 完善监管体系

以流域水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与预警为中心任务,强化流域环境监督考核,健全流域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和管理体系,实现流域环境监测的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落实流域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


第七章效益分析

7.1 生态效益

甘孜州黄河流域内的高山草甸、高寒湖泊、高寒草本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当地气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稳定黄河水源等功能方面都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据中国湿地监测中心研究,沼泽湿地单位体积的含水量是单位体积干物质的3-9倍,平均5倍,即单位体积沼泽湿地中,水含量平均80%,没立方米沼泽汗水在800千克左右。据此估算,甘孜州黄河流域蓄水量约1.7*109立方米,在旱季时能为下游进行水量补给。甘孜州黄河流域所在的长沙贡玛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可释放氧气10万多吨,同时吸收固定二氧化碳20多万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通过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能进一步加强流域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重要生态功能。

流域内湿地资源丰富,物种丰富,起源古老,种群特殊,生态系统完整,是珍贵的物种基因库。通过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采取一系列改善水质和保护植被的生态系统修复措施,一方面将提高现有生物栖息地的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采取严格地保护和管理措施,规范人们的行为,能有效减少人类对流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从而使区域内野生动植物拥有一个自由繁衍和活动的空间,有利于该地生物多样性或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加。

7.2 社会效益

甘孜州黄河流域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知名度和被关注度均不高,导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对流域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石渠县的社会知名度,且相关项目建设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引进资金,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流通,另一方面能够为村民提供生态公益岗位,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难的问题。

流域监管平台的建设,不仅能使监管方式信息化,提高生态保护工作效率,长远来看更加节约人力成本,同时为黄河流域监管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示范作用。

对流域的保护还能有效地提高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大家不过度放牧、不过度采摘,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为青少年环保意识教育提供很好的素材,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增强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观念。

对流域的保护能够有效地阻止外来人员狩猎野生动物,这对于有着不喜杀生信仰的藏族居民来说意义重大,有利于增进民族的团结。

7.3 经济效益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虽然是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流域保护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牧民在流域以外的区域进行集约化畜牧业和人工培育药材、菌类,提高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流域保护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流域内湿地的蓄水防洪、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功能能够保证下游农业稳产高产和沿河水电站的正常运转,如果对流域加以保护,那么下游将会间接获利;境内的藏野牛、野牦牛、黑颈鹤、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也极具保存价值,保护好流域的生态系统就是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


第八章保障措施

8.1 组织保障

县政府成立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各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导小组设置办公室,根据报告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报告,进行计划管理和项目管理,实行监督、检查、通报和考核。设立专人担任办公室成员,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机构的力量,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它的监督作用和协调功能。建立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湿地修复、沙化治理和水源地保护等项目的领导和协调。要明确任务到人,按照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积极推进各项目重点任务;总体上把握项目进度和方向,细节上落实实施和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县生态环境局:履行好牵头、监督职责,负责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

县住建局:配合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手续,负责垃圾处理工作。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县财政局:协调落实项目实施资金。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与项目相关土地利用项目审批。

县发展和改革局:配合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及相关资金落实。

县水利局、县卫健局,按职能职责配合好相关工作。

乡镇:做好辖区内项目实施保障,包括征地、协调等。

8.2 政策法规保障

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包括地方法规体系和环保管理条例,地方法规体系有: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城镇绿化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收费、监督管理条例、生态县建设工作管理条例、土地资源管理条例。环保管理条例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环境监测制度、排污申报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质量综合整治目标管理制度。

将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纳入到石渠县十四五及未来几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建设规划和资金安排,切实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将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市、县生态环境工作重要日程,县项目督查办、生态环境部门安排专人专职负责指导,并将项目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重要指标。

8.3 技术保障

认真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加快组织制定和完善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具体措施及技术规范,实现设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设备定型化,确保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和维护。

同时要制订相应的宣传教育及培训计划。宣传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意义、目的以及与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这一举措与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的关系;培养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加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并进一步加强媒体宣传及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传播科普知识,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

8.4 资金保障

要把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此类自然生态保护项目的投入。同时县财政要统筹安排,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的支持,整合各项流域综合整治、湿地修复、水污染防治等涉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保证地方匹配资金的按时按量到位,专款专用,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8.5 人才保障

项目实施过程中,确定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对于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应组织专人进修学习,加强监管。对于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短期内县域缺乏人才的,在运行维护期间,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长期委托国内一流机构共建共管,确保营运正常高效。


第九章项目内容与实施计划

为支撑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施,提高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能力,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主要从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方面来制定项目计划。

9.1 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

目前甘孜州黄河流域基础数据稀缺,监测断面不详,鼠虫害问题严重,为了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摸底,着重开展保护岸线划定、鼠虫害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流域生态状况评估四项工作,共计总投资890万元。

9-1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

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

2020年投资

2021年投资

2022年投资

总投资(万元)

保护岸线划定

依法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确定主干流的监测断面,划分小流域水功能区域控制单元。

100

60

40

200

鼠虫害调查监测

开展草原鼠虫害路线调查和固定监测,掌握当年鼠虫害发生情况,建立预测模型,对主要草原鼠虫种类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空间分析。

120

60

60

240

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生态系统类型、组成及相互关系调查,野生动植物种类调查、重点保护和中国特有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生态习性调查,主要景观资源类型及分布等。对流域内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管理报告。

120

60

60

240

流域生态状况评估

基于2000-2019年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影像,建立水淹频度指数和绿度指数指标,分析水体和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针对黄河上游,开展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选取典型区分析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保护修复监管对策。

120

60

30

210

9.1.1 保护岸线划定

目前甘孜州黄河流域没有国监测控断面和省监测控断面,有关资料也比较稀缺,该地区水环境监测能力欠缺,环境风险预警能力弱。因此需要全面开展甘孜州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汪涌、热涌)岸线调查研究,依法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确定主干流的监测断面,划分小流域水功能区域控制单元,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明确水质保护目标,才能加强水质达标管理,从而达到对流域的精细化管理。

9.1.2 鼠虫害调查监测

草地生态系统是甘孜州黄河流域内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加强流域内草原鼠虫害调查和监测工作,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其草地生态系统受危害情况,还能为科学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

项目拟采取固定监测和路线调查的方法,通过专业测报员定期调查和农牧民兼职测报员经常性调查,应用“3S”技术,开展甘孜州黄河流域草原鼠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通过路线调查,及时掌握草原鼠虫发生的变化情况,对草原鼠虫害危害区和严重危害区进行数字化上图,形成甘孜州黄河流域草原鼠虫害分布图。通过固定监测,定期采集草原主要鼠虫种类的基础数据,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变化规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处理,预测草原主要鼠虫种类发生趋势,编制趋势分析报告。结合地面调查,开展鼠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继续开展草原鼠虫害治理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固定样地内害鼠种类、密度、越冬、繁殖、雌雄比、体重、体长、年龄结构等动态变化。固定样地内草原害虫种类、越冬情况、胚胎发育、出土时间、龄期、密度、产卵等动态变化。沿新增或消减区域边界调查,记录边界拐点经纬度。

9.1.3 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目前,甘孜州黄河流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生态环境本底调查资料。为更好地保护、管理甘孜州黄河流域内的水资源、湿地资源、草甸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各类景观资源,应在流域内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工作,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组成及相互关系调查,野生动植物种类调查、重点保护和中国特有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生态习性调查,主要景观资源类型及分布等。该项工作由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小组组织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成果将用于流域监管平台的基础数据库填充,为流域保护后期研究提供支撑依据。

9.1.4 流域生态状况评估

1)甘孜州黄河流域水体和植被状况遥感调查评估。基于2000-2019年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影像,建立水淹频度指数和绿度指数指标,分析水体和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分析主要原因和驱动因素。

2)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评估。针对黄河上游,开展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选取典型区分析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

3)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问题识别与对策研究。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区域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修复监管对策。

9.2  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

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主要以湿地、草地修复为主,共计总投资1000万元。

9-2流域生态修复域保护

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

2020年投资

2021年投资

2022年投资

总投资(万元)

湿地恢复工程

修建小型拦水坝恢复河曲和湖泊水位、治理冲蚀沟、围堰蓄水、恢复植被等综合恢复与保护措施,修复退化湿地600公顷。

200

100

100

400

沙化治理

围栏封育;人工补播种草(本土草种)、回填草皮、施肥等,修复草地600公顷。

200

100

100

400

鼠害治理

放置捕鼠器具、设立鹰墩,治理面积3万公顷。

100

50

50

200

9.2.1 湿地恢复工程

由于全球变暖大环境的主导,以及放牧、鼠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流域内湿地呈现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主河道水流减弱、局部湿地面积减小、局部湖泊水位下降,湿地植被向草地、沙化地演替。针对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通过修建小型拦水坝恢复河曲和湖泊水位、治理冲蚀沟、围堰蓄水、恢复植被等综合恢复与保护措施,修复退化湿地600公顷。

9.2.2 沙化治理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甘孜州黄河流域内草场沙化现象极为严重,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除了退牧还草以外,对已经出现沙化的草场治理还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用人工种草和围栏封育等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具体措施:对轻度沙化土地进行围栏封育;对严重沙化土地进行人工补播种草(本土草种)、回填草皮、施肥等。通过对沙化草场治理,要遏制草场沙化趋势,并逐步实现逆转;改良草场,提高草场的生态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增加草地对水源的涵养和调节功能;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实现草场永久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9.2.3 鼠害治理

高原属兔等鼠类种群的不断增长对高原草甸造成破坏性伤害,是甘孜州黄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当前应采用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鼠洞密集的地方放置捕器具;保护鼠类的天敌,如:鹰、狐狸、黄鼬等,增加天敌的数量;在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立鹰墩,按线性布设,每500米一个,可以为鹰类等猛禽提供栖息地,对鼠害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通过后续措施巩固治理效果,使高原鼠兔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不得超过150个,高原鼢鼠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不得超过150个,植被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改善,趋于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9.3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以流域水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与预警为中心任务,以健全流域环境监测业务,实现流域环境监测的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为目标开展甘孜州黄河流域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共计总投资1070万元。

9-3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项目内容

项目内容

2020年投资

2021年投资

2022年投资

总投资(万元)

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甘孜州黄河流域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在主干流核心区域设置3个水质自动监测点。

200

100

100

400

野外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在流域内安装五套主系统、探头、监控软件。

100

50

20

170

监管平台建设

数据库建设,移动端和网页端监管平台的建设。

300

100

100

500

9.3.1 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甘孜州黄河流域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在查曲、热曲、玛拉基、浪敲沟、汪穷玛、哈特等主要支流核心区域合理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点,实时掌握甘孜州黄河流域水质状况,判断其污染源。

9.3.2 野外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甘孜州黄河流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部分地区难以到达,因此建立野外无线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迫在眉睫,该系统包括主系统、探头、监控软件等,能有效达到对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的24小时不间断无障碍监管。

9.3.3 监管平台研发

围绕黄河流域保护与治理的需求,结合黄河上游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实施精准管控,应针对甘孜州黄河流域建立专门的空间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做好黄河流域监管平台的技术衔接与数据支持工作。

数据库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环保项目数据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又分为:自然湿地资源数据库;草甸数据库;高原湖泊数据库;建立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玉带海雕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野外生态监测数据库,物种资源数据库。环保项目数据库包括:背景信息、环境质量信息、污染源信息、建设项目、限期治理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发文件、人力资源、排污收费、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等信息。分别建立以上数据之后再将其链接到监管平台,作为监管平台的一部分。此外,监管平台还应包括基本的数据分析功能,如:导航、空间测量、三维分析、信息查询等。在监管平台试运行成功以后,再开发手机端的平台APP,以方便当地巡查人员定位定点以及实时上传和更新监测数据。

通过对流域监管平台的建设,逐步实现流域内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污染源信息公开化,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对流域监测报告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外部监督。

9.4 实施计划

9.4.1 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3年,即2020-2022年。

9.4.2 进度安排

2020年主要完成项目前期及招投标相关工作,2020-2022年完成项目施工。

20201-7月,前期工作准备,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评审,批复,相关招投标工作。

20208-202211月,工程施工。

202212月,项目验收。


第十章投资管理

10.1 投资测算

10.1.1 测算依据

1)材料价格按四川省定额站颁发的2019年《四川省工程造价信息》中规定的现行市场价格,设备价格按现行出厂价格另加10 %运杂费计算。

2)施工管理费及各项独立费按《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中的规定记取各种费用。

3)其它费用的计算依据及计算标准:

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照第一部分费用的1.5 %计算,本项目不计;

2)工程监理费按《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计算;

3)报告编制及评审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0.8 %计收;

4)可研编制费用按工程第一部分费用的0.5 %计收;

5)环境影响咨询费用按第一部分费用的0.5 %计算;

6)工程勘察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2.5 %计算;

7)设计费:按《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相关规定计算;

8)施工图预算编制费按设计费10 %计算;

9)施工图图审费用:按第一部分费用1.8 ‰计算;

10)竣工图编制费按设计费8 %

11)工程监理质检费按第一部分费用的3.0 %计算;

12)招标费按照《招标代理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计委价格20021980号)计费;

13)联合试运转费按第一部分费用中设备费用的1 %计算;

14)项目竣工监测费按照市第一部分费用的1 %计算;

10.1.2 估算原则

1)投资估算指标项目的确定,应考虑未来几年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需要。

2)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内容,建设工程的选择,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建设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技术发展方向,贯彻国家高科技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原则,使指标的编制既能反映现实的高科技成果,反映正常建设条件下的造价水平。

3)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要体现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实施间接控制作用的特点。

4)在内容上既要贯彻指导性、准确性和可调性的原则,又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10.1.3 投资估算

通过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达到黄河源头水资源保护,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不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减少的目的。本报告计划实施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个方面重点内容共计总投资2960元,分三年投资:其中2020年投资1560万元,2021年投资740万元,2022年投资660万元。

10.2 资金筹措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主要任务是解决甘孜州黄河流域即甘孜州黄河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实施,能够使流域内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估算需资金2960万元,由于地方资金有限,因此申请省级财政资金2664万元,占总投资的90%。其余资金州财政部门汇同相关部门统筹安排每年下拨的各专项和支农资金,鼓励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尚不足部分考虑争取环保企业或环保组织支持,大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加入,保障资金能按时到位,项目能有序开展。

10.3 加强监管

为发挥项目的最优效果,需实行最严格监管制度。首先,可以实行项目目标考核制,县政府与相关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整治范围和要求;成立相应的监督小组,并采取公示的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采取审查考核制度,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费用支出情况、项目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项目资金结余及债权债务情况等进行专项核查,出具核查报告;最后就是项目完成后,应及时组织考核验收工作及成效评估工作,准确评估本项目治理成果,总结经验教训,为石渠县、甘孜州全面开展整治工作提供支撑。

10.4 项目招投标管理

项目招标根据国家政策确定招标方式,建议招标时确定中标单位需保障设施设备运行3年正常,招标工作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进行。

10.5 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参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环发201254号)进行,验收内容包括:工程量完成情况、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责任制的建立与落实情况、村民满意度、项目运行保障等。


第十一章 结论及建议

11.1 结论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一方面是响应党中央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也是石渠县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水环境改善、推动周边社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甘孜州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退化、草地沙化以及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约2960万元,主要用于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三方面内容的建设。

通过项目的实施,流域内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保护;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流域监管能力更加现代化、信息化;利用生态产业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规模适度,实施项目可行,可望带来较佳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11.2 建议

11.2.1 建设期

1、签订野生动植物保护协议,明确相关方的责权利

建设前,工程施工方应与县生态环境局签定对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协议。协议要严格划定施工人员的活动区域,严格施工动土范围,规范施工人员行为,明确各方的责、权、利。

2、及时恢复遭受破坏的植被

保留工程占地的表层土壤:工程施工区的植被,施工一开始就将因为开挖而遭到破坏。在开挖时,就应该保留所有被破坏植被地方的表层土壤,在对临时性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时,就使用这些土壤。

永久占地恢复:在所有永久建筑设施完工后,应立即进行裸露区的植被恢复,包括开挖的坡面、房前屋后等区域。恢复时根据各地段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各类施工迹地进行绿化恢复,尽量减少工程区内的施工痕迹。如原为灌丛植被的应恢复为灌丛,原为草地的应恢复为草地等。

施工迹地的绿化恢复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当地树种、草种,最好是利用原自然植被的建群种进行恢复。

临时占地迹地(包括临时便道)恢复:施工结束后,建设期间利用的一些临时设施和临时道路应全面拆除并进行植被恢复。

此外,要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及采取相关防范措施,建立施工区防火及火警警报系统,确保工程区资源的安全。

3、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小组加强施工期间的监管力度

建设期间,工作小组应派专人对各施工点的施工过程和行为进行监管,遇有偷猎野生动物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应立即制止,并对相关责任人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尽可能将施工对湿地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4、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

工程施工期要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尽可能避免工程过程带入入侵动植物,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相关手段将其清除。工程完工后,立即清除工程区内的入侵动植物,选取本地物种进行绿化和生境恢复。

11.2.2 运营维护期

1、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流域监测站建成运营后,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小组应当建立并健全相应的巡查制度,定期对流域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发布流域内监测数据动态变化情况。

2、加强流域保护的宣传力度

各个项目落地实施后,甘孜州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小组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工作人员、周边群众和游客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一是大力宣传普及流域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引导当地农牧民转变财富意识,合理控制大型牲畜的存栏数量,以保证草场能得到及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