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
感受一阵和煦的风,
荡漾在太阳部落石渠,
那是文化的声音,
它悄无声息地出现,
在时空中留下了划痕,
那烙印是文化的力量之和,
那是风动,
此时心动。
在这个平凡的川西小县城,
也有属于它的浓墨重彩,
这儿,不只有令人心驰神往的人间仙境,
还有久远的民俗文化,
真达锅庄、巴格嘛呢石经墙、
松格嘛呢石经城
......
数千年的文明赋予了石渠独特的魅力。
真达锅庄响彻扎溪卡
在石渠,不仅有万里风光,遍布石渠的石刻文化,还拥有百年历史真达锅庄,每逢节日庆祝时,就能看见舞者们身着藏袍,男子将辫子辫好盘于头顶,女子的头饰梳为小辫子,在头顶上装饰着较大的松耳石,他们舞出灵魂,这便是中国文化遗产——真达锅庄。
2007年6月8日,四川省石渠县真达锅庄队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至今石渠真达锅庄已有百年历史。
>> 挥舞的真达锅庄
每当文艺表演和节庆活动来临,石渠人民便跳起真达锅庄,这时,真达锅庄的服饰和头饰便成为全场最瞩目的焦点。
男子
头戴一种独特的帽子,藏语称为甲拉,圆型,高约25厘米左右,从帽顶开始自然垂下红色须条,若未戴帽,头饰则是将辫子辫好盘于头顶,身着藏袍,脚穿长靴,有铃铛,胸前左右交叉着彩色丝带,束于彩色腰带中,腰带中还束着各种彩色花带。
女子
身着藏袍,头饰梳为小辫子,在头顶上装饰着较大的松耳石,并在头发其他位置装点着小的琥珀,腰间链子为装饰。因真达锅庄动作激烈,所以女子装饰不易过多。
一曲奔放开朗,
又不失优雅韵味的舞蹈,
一首歌颂山水、生活的旋律,
一个寄托美好祝愿的表达方式。
石渠的迎客之道,
太阳部落的文化结晶。
石渠的魅力,在于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不仅有中国文化遗产—真达锅庄,草原还存在着300余处石刻艺术遗迹,世界上最长的石经墙----巴格嘛呢石经墙和藏区历史最雄伟的嘛呢堆之一----松格嘛呢石经城,唐蕃摩崖石刻照阿娜姆石刻,这都是人类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奇观。
丰富的石渠文化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格嘛呢石经墙
位于四川省石渠县西区所在地,距离县城约50公里左右,始建于公元164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嘛呢墙,全长1.7公里,宽2—3米,高2.5—3.5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格嘛呢石经墙,每几步就有一个佛龛,里面供着彩绘石刻佛像,多是一龛一像,有浅浮刻、深浮刻及刻线;长墙的两端立着高大的佛塔,中段的108座佛塔排成长长的队伍,和长墙并行。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格嘛呢石经城
位于石渠扎麦片区所在地,距县城约80公里,是一座四方形的石头城,高约10米,长100米见方,全由一块块的嘛呢石随意堆砌而成,是藏区最雄伟、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石经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石经城无任何框架支撑,也没有粘合剂,历经千年巍然不动,实在是一大奇迹。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阿娜姆摩崖石刻
传说当年文成公主一行进藏经过青海玉树(现玉树文成公主庙址),在此扎营休息了2个月,期间为当地群众保平安、造福的心愿,让工匠在康区邓柯地区四周峭壁上刻了四种救世佛像,其中刻有无量寿像的大立石,人们称它为照阿娜姆,如今,照阿娜姆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伟的山体和灿烂的石刻融为一体,古朴厚重的线条凝固在岩石上,带着古老文学的印记,记录着悠悠岁月的痕迹,让世人恒久仰之。
石渠石刻文化,
似藏区山川、河流之中的经卷,
转动的转经筒,
呢喃的六字真言,
让壮观的石刻艺术王国,
散发出别样魅力。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今日的繁华,
也冲击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而石渠县走在文化发展的前沿,
将民俗文化托在手心,
使其大放异彩!